色彩一直是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最近也正逢我社新书《中国美色》推广,记几则有关颜色的小故事
唐朝有个公务员好写诗
在他40多岁的时候写到:“吾观九品至一品,其间气味都相似,紫绶朱绂青布衫,颜色不同而已矣”。虽然自己还只是一位青衫司马,但言辞之间尽是对大官小官、世俗名利的不屑一顾
到了快50岁,他又写到:“假著绯袍君莫笑,恩深始得向忠州”。嗯?你们不要笑(xian)话(mu)我啊,虽然我品级不够,但我这身红衣是皇上特地赏赐的!
结果到了50岁那年,他又写到:“五品足为婚嫁主,绯袍著了好归田”。这就已经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了:我现在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穿上一身红衣,也算是衣锦还乡了!
这个自己打脸的公务员叫做白居易,衣服的颜色代表了官位品级,这是唐代的“品色服制度”
唐朝实施品色服制度,不同品级的官员要穿不同颜色的衣服。唐初时期,只有官至五品及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穿红色的朝服
图源:唐襕袍常服复原,来自《中国妆束》,中国妆束复原团队编著
东汉末年,有一则预言在帝国的疆域内流传:“汉室倾颓,天下兴替,火衰土盛,以黄代赤”。因为汉朝尊崇火德赤色,所以大家认为代替汉朝兴盛的势力一定是属土德黄色
一群道士研究这个启示,然后相信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于是造反(黄巾起义),结果,十八路诸侯逐鹿中原,便有了之后的三国
故事到这里,可能也不过是民间神棍的一场闹剧,也许,只是这场闹剧闹得比较大而已。但是后来的历史证明,魏、蜀、吴三国可能对这个预言都十分相信:
曹魏篡汉后,第一个年号便叫做“黄初”,而另一边,刘备也在次年借用“黄气”、“黄龙见武阳赤水”等祥瑞自封为帝,孙权则在受封吴王的时候就采用年号“黄武”,自封为帝时用年号“黄龙”
也许,颜色在我们日常中的渗透和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
德运兴衰,五行兴替的说法起源于战国,盛行于两汉,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就特别笃信,在处理政务遇到纷争时,常常借重谶纬来帮助决策。在建武中元元年,甚至宣布图谶于天下,正式确定了图谶的法定经地位
图源:《三国志12》武将图。更多有关五德、颜色与朝代的梳理,可以参见这篇帖子:五德终始与朝代更迭——马伯庸
那大概是春夏之交,一个混沌过后的大雨天,工匠站在庭院里,被雨浇透,一个个没有烧制成功的瓷器被雨水冲刷得更为透亮,而来自君王的命令,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关于烧造的瓷器要做成何种样式,君王只给了一句话:“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雨终于止住,工匠就站在庭院里看雨后的天空,既非绿,也非蓝,似乎在平日见惯的湛蓝天空里,透着一种澄澈的白。仿佛白云揉进天空,清冷而高贵
也就是一瞬间,工匠猜透了君王的心意,传说中的釉色:天青釉,诞生了!
天青釉,传说五代时期周世宗柴荣命人烧制的一种瓷釉,当窑匠请示釉色的时候,“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就是周世宗当时的回答
迄今为止,柴窑并没有发现实物,也没有发现窑址,只有史书上的寥寥记载。在之后的宋朝,传说宋徽宗在梦中见到了这种颜色,于是创造了汝窑青瓷,流传至今,使我们今日也能见到这一传奇之色
图源:宋汝窑天青釉水仙盆,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魏晋时期流行白色,男子常傅粉,其中最厉害的一个人叫做何宴,是曹操的女婿,号称粉帛不离手,每走一步,都要回头看看自己迷人的影子
当朝天子魏明帝也嫉妒他的美颜,不能相信凡人能有那么白,怀疑他傅有厚粉,于是大热天把何宴叫到宫中喝热汤饼
结果何宴吃得大汗淋漓,不停的以袖拭汗,不管怎么擦,还是那么的水润白皙。看来何郎虽傅粉,但他的白是真的白啊
那一天,魏明帝的一颗傲娇少男心,可能碎了吧
晋朝时期,反抗名教礼法是一种时尚。儒家森严的服饰等级,不同场景的穿着限制,都是魏晋人革命的对象。《东宫旧事》里记载:晋朝太子大婚,新人身着白縠衫、白纱衫或白绢衫,系紫结缨,与当时丧礼上的服饰一样
图源:《竹林七贤图》局部,唐朝孙位绘,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1883年,主编出身的普利策收购了濒临破产的《世界报》,为了提高销量,开始刊登“黄孩子”漫画专栏,依靠犯罪、性、暴力行为等内容来吸引眼球,并采用有利于缓解视疲劳的黄色纸印刷。编辑甚至不惜编造故事来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
虽然手段低劣,但是管用,其他报纸也纷纷跟风,流行一时。久而久之,美国新闻史学家莫特用“黄色新闻”来概括这种新闻现象
1924年,国内的《国闻周报》有人专门介绍美国的新闻业,对“黄色新闻”的外延做出明确界定,认为黄色新闻不外乎色情、暗杀、离婚、苟合之事。黄色逐渐演变成色情下流之意,沿用至今
不过黄色狼藉的一面也不仅是西风东渐的结果,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亦有端倪:东汉时期,五斗米教创始人张道陵,假托黄帝之名,写了一本《黄书》来传播自己的思想,书中多涉及房中之术,历来被视为淫书,明清时被列为禁书。彼时,“黄书”二字想来已有了不甚文雅的含义
图源:《鬳斋考工记解》宋刻本,来自《缥缃流彩——上海图书馆中国古代书籍装潢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