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化寺再谈中国古建

四月份的时候,去了趟北京智化寺,本来是奔着京音乐去的,却意外的被寺内的古建展板所吸引,结果又上了一课

简单来说,智化寺不仅是我国京音乐传承至今的活化石,也是一座典型的、完整的明代早期木构建筑遗存。智化寺始建于明正统八年,是太监王振的家庙

作为明代早期木构建筑,就很有意思了。我们现在经常看见的我国古建筑,大多数遵循两种工程做法: 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宋代的《营造法式》。而明代早期木构,正好处在中间的时间节点,即所谓 上承宋辽之做法,下启明清之形制

清代木构与前代的差异

明代建筑继承了部分宋代建筑风格、工艺技术等特点,即所谓 明承宋制。当然,他又有继续向前发展,孕育出清代建筑的种种形制。那这种最终成为了清代木构与前代之间不同的差异具体是什么呢?

生起与侧脚生起与侧脚

举折与举架举折与举架

襻间斗拱襻间斗拱图示

桁垫枋桁垫枋图示

襻间斗拱襻间斗拱实拍

柱头卷刹宋明建筑柱头卷刹图示

梁断面比较辽、宋、明、清梁断面比较

更多更细的区别不一一详述,简单总结:

相比前代的大木构,明清砖木混合的结构已经日趋成熟,不再需要巨型的斗拱结构;砖砌墙面对屋檐防雨的要求也降低,不再需要出檐深远。于是大幅简化了“木构”的部分,斗拱、卷刹、襻间、十字科、侧脚、生起等等,加强了墙面及装饰的部分,旋子彩画、垂花、雀替、槛框榻板、天花藻井等等

不再需要大木构了,有时候确实会显得清代建筑没有唐宋大木构那样的雄奇、大气、简洁,甚至看起来会缺少了点儿技术含量(毕竟没有大斗拱了),但实际上明清的建筑技术是更加成熟的、更先进的、居住起来也是更好的

有句话说的好:让你观赏,你可能会觉得唐、五代、宋辽建筑好看。但让你去住,肯定还是明清建筑更舒适、更合理

斗拱的细节与演变

之前学习过一篇东南大学的 中建史斗拱精讲,而这次在智化寺的展板看到了一块更详细的斗拱图例:

斗拱手稿梁思成手稿与展板实拍

这个图例其实来自于20世纪初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先生和其助手们关于中国古建筑测绘的手绘稿。我在网上找到了高清图,十分清晰的绘制了斗拱各个部件及其关联构件的结构

栌斗、散斗、华栱、令栱、昂、耍头、衬方头等等构成了斗拱的基本结构,这之前在学习斗拱的时候已经了解过。而在斗拱之外,图中可见,上面托起的是椽、枋、栿等梁架结构,以及遮椽版、闌额这些小的结构;下面则坐落在柱、櫍、础等柱结构系统之上

这一套系统,大致构成了中国木构古建中,最具特色、最精妙的部分

梁思成先生的手稿还有一幅则绘制了从唐到清的斗拱结构的演变过程:

斗拱演变

宋代开始,斗拱的结构不断简化,尺度不断减小,到了明清时期,基本沦为装饰意义的构件。比如昂,逐渐演变为了“假昂”,用于表现建筑物的等级。梁柱之间的结构则不断紧密,到了明清时期,柱头常常直接穿到斗拱里面,枋和檩之间也用一块垫板来代替之前的襻间斗拱

万佛阁内檐斗拱秤杆结构万佛阁内檐斗拱秤杆结构

在智化寺的万佛阁可以看到斗拱下昂结构简化的实例。不像宋元时期,秤杆下端来自昂嘴的向上延长,而是从外檐耍头前端直接斜上,后尾插入下金桁垫板中。整体秤杆结构与下面的昂头脱离了关系,直接承载挑檐桁的重量,交榫较少,结构简单,但又同时保留了原先下昂结构杠杆的作用

智化寺万佛阁的下昂秤杆简化,是宋、清之间下昂变化的重要实物例证

双联坐斗

在智化寺的钟鼓楼、智化殿、大悲堂等角科坐斗中使用到一种双联坐斗:比普通坐斗大一倍,看上去好像一个柱子上并列了两具斗拱。因为钟鼓楼类型的建筑规模通常不大,这样的做法相当于增加了建筑角部(角科昂栱)的载重力,又不至于多设一个坐斗而使下檐伸出过长,影响上下层的比例。明清时期增大角科的做法今已不多见

明清大斗

明清的坐斗细节上也略有区别,以智化寺为例,建筑所有的坐斗下部均有䫜(āo),即坐斗下部为向内凹进的曲面。到了清代,这里直接使用直切的斜面,这是区分明清坐斗区别的主要特征

屋顶形制细则

穿过斗拱系统,便到了古建中的梁、檩、枋、桁等梁架结构。但在说梁架结构之前,要先说屋顶形制

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屋顶被称为“第五立面”。“大屋顶”是我国古典建筑的显著特征。屋顶形制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其中最基础的分类是: 硬山顶、庑殿顶与歇山顶

屋顶形制

庑殿顶、歇山顶和攒尖顶常有单檐与重檐之分,重檐比单檐等级要高

有时候去外国的唐人街或者看一些影视作品中的古代城市,会觉得好像材料、形制都对,但就是特别假,往往是因为这些场景中使用了大量的好看、华丽的重檐建筑,而真实的古代并不是这样的,只有很高等级的建筑才会使用重檐

不同屋顶形制可以进行一些组合:

故宫角楼故宫角楼十字脊屋顶

一般称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称为正式屋顶,其他形制称为杂式屋顶

梁架结构

说完了屋顶形制,可以说一说梁架结构了。智化寺各殿梁架结构完美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大木作的典型特征: 梁架清晰、柱网规整、结构严谨

以梁承檩

我们常说的中国古建,一般特指经典的“抬梁式”木构古建(关于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建筑的区别可参见:“抬梁式”结构和“穿斗式”结构的特点)。抬梁式,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把梁一层层抬起来,搭建建筑物的方式,具体就是:

在屋基上立柱,柱上乘梁,梁上搁檩,檩上铺放椽,形成一层层屋架,(基础-柱子-梁-檩-椽-屋顶)。枋是柱子之间起联系和稳定作用的水平方向或者梁垂直方向的穿插构件。屋架的扇数关系到面阔的间数,建筑体的承重由梁传递到立柱上,檩直接落在横梁上

有一个口诀: “先搭台,再搭柱,梁檩椽,往上放,桁檩槫,都一样”,就是说柱上架梁、梁上搁檩条,檩上加椽子,依次向上放。至于桁、檩、槫,则都是一个东西,只是叫法不同。用更简单的四个字来总结: 以梁承檩

梁架结构硬山建筑梁架结构及名称

,作为整个结构中最重要的构件(挑大梁名副其实),根据上面承载的 的数量不同,又被分为 七架梁、五架梁、三架梁 等等

硬山山墙七檩硬山构架剖面

三架梁即指这根梁上面承载有三根檩,以此类推。一般最下面的梁(五架梁或七架梁)最为主要。最上面的梁中间安装脊瓜柱用以架起脊檩。由于脊瓜柱通常较高,稳定性差,所以辅以角背以增加脊瓜柱的稳定性

标准的七檩前后廊式硬山顶建筑在进深方向有四排柱子, 外圈的柱子称为檐柱,内圈的柱子称为金柱。连接金柱和檐柱的梁被称为抱头梁。在金柱的柱头位置,沿面宽方向安装金枋(又称老檐枋),进深方向安装随梁。随梁的主要作用是联系拉结前后金柱。随梁和金枋在金柱柱头间形成的围合结构,其功用类似圈梁,对稳定下架(即柱头以下)结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硬山山墙七檩硬山的排山梁架

在硬山建筑中,贴着山墙的梁架称为 排山粱架,有时会使用 山柱,山柱由地面直通屋脊并支项脊檩,将梁架从中分为两段,使五架梁变成为两根双步梁,三架梁变成为两根单步梁

明清时期,逐渐用一块垫板连接 ,构成 檩垫枋(桁垫枋) 的结构,被称为 檩三件

庑殿顶与顺梁、趴(扒)梁的运用

庑殿顶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两坡屋面的桁檩是沿面宽方向排列的,它搭置在进深方向的梁架上,这与硬山顶建筑是一样的

但在山面的方向上,两个坡面的桁檩是沿进深方向排列的,它们与梁架平行,这就要使用到顺梁和趴梁来搭建了

顺趴梁结构庑殿建筑梁架结构及名称

顺梁,即顺面宽方向之梁,它平行于面宽方向,与正身部分的梁架成正角(与檩平行)。顺梁法所用之顺梁,在标高、断面、形状及做法等方面均与对应的正身梁架相同

顺梁一般要求梁下面有柱子承接,而没有柱子承接的顺梁则又被称为趴梁。在庑殿顶木构架中,顺梁与趴梁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在山面的最下一层,有柱子承接即使用顺梁,顺梁之上承接山面桁檩和下金桁,下金桁上面则使用趴梁,趴梁上面再承接上金桁、再接趴梁层层叠落,直至屋顶

有时不细分则直接称为 顺趴梁

顺趴梁结构万佛阁顺趴梁结构

智化寺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万佛阁内的顺趴梁结构,梁为东西向,梁端作弯曲状,略如月梁,改变了万佛阁内天花板低矮的弊端,增高了承载佛像的空间,既美观又非常实用

歇山顶与踩步金

歇山顶建筑是庑殿顶与硬山顶/悬山顶的有机结合,仿佛一座硬山顶建筑歇栖在一座庑殿顶建筑之上。上下两部分中间 歇山 的部分用到了一个既非梁又非檩的特殊构件 —— 踩步金

踩步金是清式歇山建筑采用的一种叫法,它在宋式建筑中已有雏型,称力“系头袱”。明代歇山建筑中,踩步金多以桁檩的形式出现,称“踩步檩“

踩步金趴梁法踩步金结构

踩步金外—侧剔凿椽窝,以搭置歇山顶的两山面檐椽的后尾;上部则安装瓜柱或柁墩承接上面的梁架,既承担了梁的工作又承接了檩的作用,常常两端还与前后檐的下金檩交圈,堪称歇山顶建筑山面最重要的构件!

上图中趴梁恰好处于建筑正身部分中金枋的位置,两者之间用榫卯结合,这种趴梁同时承接了梢间的金枋作用,又被称为 金枋带趴梁。采用金枋带趴梁来承接踩步金及其以上的构架,是歇山顶建筑中经常采用的构造方式

桁与檩与槫、梁与栿

前面说到, 桁、檩、槫,都是一个东西,具体解释则是:

在宋《营造法式》中槫、檩并用。清代《工程做法则例》,一般称桁,为用于大式建筑有斗拱者。檩,则用于一切无斗拱之建筑

另一方面, 也是常常混用的字眼, 是更常见与宋代的称呼,明清时期则直接称之为

宋代大木作构件名称宋代大木作构件名称

我们民间常说的大梁,上梁,其实是对 脊檩 的通俗叫法

望板、山花版、博风板

望板,是屋顶木基层的主要部分,简单来说就是屋顶楼板子。望板铺钉在屋顶的椽子之上,顺向铺钉的被称为顺望板,横向铺钉的被称为横望板(小式房屋一般都铺钉横望板)

博风板,即博缝板,用于悬山或歇山建筑,遮挡山面梢檩檩头之板。用来保护这些伸出山墙的檩头不受雨淋

经常会见到在搏风板的合角处安置一块雕为鱼形的板件,称为 悬鱼,或 垂鱼。在搏风板下槫位还会安置一种刻有惹草纹的三角护板或叫 惹草。悬鱼和惹草都是水中之物,水以厌火,象征防火之义。悬鱼图案后来有的变为如意或云形。惹草纹后来也有演变为如意形的

山花板,歇山顶建筑用来闸档山花(即歇山顶上半部分的山墙)的木板,通常由若干块厚木板立闸拼对使用,故又称立闸山花板

博风板歇山建筑山面博风板及山花板图示

彻上明造与月梁

参访古建会常常碰到一个词语叫 “彻上明造”(这个词在梁思成的书中常被写作“彻上露明造”,但在宋《营造法式》中只有“彻上明造”的表达),指的是 建筑内不用天花,全部构架都显露可见 的形式

这种建筑自然看起来过瘾,比如义县的奉国寺。在《营造法式》中,是否采用“彻上明造”是“殿堂”与“厅堂”的区别要素之一。今天这种“彻上明造”的建筑多存在于南方的厅堂式古建当中,北方古建大多都有天花,把一切梁架细节遮挡在天花板之上

由于“彻上明造”这种做法将梁架结构暴露在人们的观赏之下,于是美学效果就纳入了考量范畴之中。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取得柔美的视觉效果,在汉代称为 虹梁、宋代称为 月梁

月梁月梁实拍

月梁表面还常常被施以雕刻或彩绘,增强其视觉美观,所谓雕梁画栋,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在南方很多地区,对大的梁枋还会进行 满雕,有时会将一整部戏剧的内容雕刻在大厅的一个月梁之上

一些建造技巧

中国古建筑中基础的柱网分布大致可分为:周围廊式柱网、前后廊式柱网、无廊式柱网、前廊后无廊式柱网几种

柱网结构基础柱网结构图示

简单来说就是柱网有内外两圈,外圈被称为檐柱,内圈被称为金柱,两者之间被称为廊间。建筑体量越大,则使用到的柱子就越多,那就不止两圈,向内增加更多数量的金柱

这时,为了追求更大的室内空间,到了宋金时期,开始流行 “减柱造”“移柱造”,即通过减少或移动室内前厅部分的金柱,来增加室内空间跨度

减柱造智化寺各殿采用的减柱造图示

减柱造的方法各不相同,通常是通过增强屋内桁檩之间的襻间结构、或使用斜撑与蜀柱间的绰幕枋(早期雀替)相交、又或单纯的使用大丁栿(内额枋)

减柱造佛光寺文殊殿使用的斜撑与蜀柱

减柱造崇福寺弥陀殿使用的斜撑

减柱造奉仙观三清殿使用的大内额

减柱造最出名的实例则是故宫的保和殿,作为九开间的大殿,前厅空间中整整减掉了六根金柱

保和殿减柱.jpeg故宫保和殿减柱图示

移柱造,则是通过适当移动柱子的位置来增大部分区域的室内空间,可与减柱造相互配合。无论是减柱造还是移柱造,始终存在着结构上不稳定的风险,到了清代,大木作制作严格的制度化、标准化,同时砖石结构也提供了建筑更高的强度,便不再使用减柱造和移柱造

推山与收山

庑殿顶建筑中,屋顶正脊加长向两山推出的做法被称为 推山;歇山顶建筑中,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被称为 收山

推山智化寺万佛阁屋架剖面推山图示

推山 可以在建筑整体高度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使庑殿顶建筑内部更加高挑

收山智化寺智化殿屋架剖面收山图示

收山 可以在高度不变的情况下,收紧建筑物的外部轮廓,使歇山顶建筑屋顶不会过于庞大。明代的收山尺度要大于清代,所以明代的建筑看起来更“峻瘦”

明代大木作推山与收山的做法都已经成熟和定型,并被清代所继承

清代《工程做法则例》规定,歇山顶建筑中由山面檐檩(带斗拱的建筑按正心桁)的檩中向内一檩径的位置定为山花板外皮位置,这就是歇山顶收山的距离法则。无论建筑大小,清式歇山顶建筑一概遵循这个法则,保证了清式各种歇山顶建筑风格的一致性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呈一条曲线,构成屋顶木基层的椽子分为若干段,通常每相邻两檩为一段。最下层屋檐的部分称为 檐椽,一般也是最长的一段椽子

如果屋檐处只用一层 檐椽 的做法被称为 “老檐出”,就是直直的屋顶,并不会上翘。而更常见的做法则是在 檐椽 之上附加一层 飞椽,附在檐头向外挑出,后尾呈楔形。这一部分 飞椽 会略略向上翘起,使挑出深远的屋檐成反宇之势,有利于室内采光,又被称为 “反宇向阳”

同时,由于飞椽举度较缓,微微上翘,还可将屋面流下的雨水抛出更远,以免雨水垂直溅落在柱根墙身上。古人曾以 “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影)而纳光”,及 “上尊而宇卑,吐水疾而溜远” 来阐述它的优越性

飞椽檐椽与飞椽

在古建的角部,为解决四坡顶屋面檐口转角问题,古代工匠会在檐檩的端头上垫置生头木,使角部微微翘起,即 翼角翘起 (角梁自身的立面尺寸大于正身檐檬和飞檬,也是造成翼角高高翘起的因素之一)

一般这段翘起的高度被定为四椽径,但后来的很多古建筑中,特别是园林建筑,角梁头部抬起很高,达到一种夸张的飞檐翘角的效果

角梁翘起的角梁

这种飞檐翘角是又一个我国木构古建的显著特征,常被形容为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描绘这些翘起屋檐和翼角就像鸟的翅膀一样轻灵、飘逸

天台庵五代时期的天台庵,已有非常成熟的飞檐、翘角

南北朝到宋代是我国“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屋顶形象的主要奠基时期。汉代建筑还没有特别明显的屋角翘起,清代建筑则更多的是规范、平直的屋檐,减少了飞椽的使用(翼角翘起反而在清代的园林建筑中加强了)

参考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
《巨匠神工: 透視中國經典古建築》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方式的特征和区别?
出头的椽子先烂的椽子在建筑物上是什么,顶梁柱烂就倒塌,那椽子烂能倒塌吗?
梁和檩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建筑学里顺梁和檩的区别是什么?
“抬梁式”结构和“穿斗式”结构的特点
【中国建筑史知识干货08】——中国古代建筑梁架结构细则
槫,檩,桁的区别是什么?
歇山建筑的木构架
大木作中椽与檩如何交接?不会滑落吗?
中国古建筑木构件中的月梁
古建筑解说系列之硬山建筑
中国古建名词汇编——木作篇(三)
中国古建名词汇编——木作篇(二)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大木作的历史与发展!
再看梁思成建筑手稿,感受古建之美
中国古建筑柱础的样式
硬山悬山庑殿攒尖,教你速认古建筑屋顶
古建筑营造——传统建筑构件之美
应用减柱造的建筑大盘点
中国古建筑中的「飞檐」最初是怎么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