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斗拱精讲

寻访中国古建,斗拱便是绕不开的话题。倒也并不是为了多么熟记那些遥远的、生僻的名词,而只不过是不愿在这些精美的古建面前,失之于导游词的浅薄了

其实斗拱的知识,就是《中国建筑史》这门专业课程的一小部分,本文转自 东南大学建筑理论│中建史—斗拱精讲,是我看过的讲斗拱的文章里,最为透彻的之一了,整理于此

最近有比较多同学跟我说中建史的木构部分看得比较头疼,所以白犀学长特意将其中的斗栱部分做了梳理,希望能帮助大家理解

中国建筑的大木做法非常复杂,东南大学建筑考研涉及这方面的题目并不多。曾经有过要求考生画一个五铺作斗栱的图。还出现过一个四角亭的轴测分解,要求考生回答构件名称。但这都比较久远了,不过也不能掉以轻心

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基础、进阶、复杂。其中基础部分是每个同学必须要搞懂的;打算考历史方向的同学需要了解到进阶部分;复杂部分仅限感兴趣的同学走马观花即可,不要做过于深入的研究

基础部分

1. 斗拱的分类

根据 斗栱的位置 分类可以分成三种:

  • 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位于柱子的顶上;
  • 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在柱头铺作之间;
  • 转角铺作(清称角科):顾名思义就是在建筑的转角部位

2. 斗拱构件名称

■ 斗

下图为斗,是各个构件之间交接的垫块儿构件

■ 拱

下图为栱,是一个悬挑构件

我们在根据栱的方向进行细分可以分为 横栱华栱 ,如下图所示,沿面宽方向的栱叫做横栱;沿进深方向的栱叫做华栱

■ 昂

起到进深方向出挑作用的除了华栱以外,还有昂。从造型上来看,昂是一个 斜向的构件,并且头常处理成尖的,但我们不能仅从造型的角度分辨这个构件是不是昂,更重要的是分辨这个构件是否一头架着橑檐枋,一头架着金檩。我们在后文将详细介绍它的杠杆作用

3. 斗拱的作用

早期的斗拱起到一个 悬挑 的作用

具体来说,面宽方向的横栱可以通过向面宽方向的悬挑帮助增加面宽;进深方向的华栱和昂有助于增加出檐

佛光寺东大殿的出檐就达到了四米多,这是很恐怖的一个数字,如果立起来的话就有一层楼那么高了!随着明清斗栱的结构作用减弱,面宽减小,建筑立面开间的形状由唐宋时期的接近正方形变成了纵向矩形

4. 铺作数(出踩数)

营造法式用 「几铺作,几抄(华栱)几下昂,偷心/计心造……」 来描述一朵斗栱,清数出踩数,宋数铺作数

关于铺作数与出踩数,大家记住一个公式即可:

  • (宋)铺作数=出跳数+三
  • (清)出踩数=2x出跳数+1

其中,出跳数是指这个斗拱往外悬挑了几次

如下图,这个斗栱出了外跳四跳,内跳三跳,那么这就是一个外跳七铺作,内跳六铺作的斗栱。(大家记得,几铺作的数字要写汉字,而不要写拉伯数字哦)

5. 斗拱的发展趋势

斗栱从汉代诞生以来到唐朝达到了成熟,到宋朝转向精致化,到元朝的时候开始沦为一个 装饰构件,直到明清越发的繁琐并注重装饰作用,而丧失结构作用。体量与构件的尺寸越来越小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是介于会考和不会考之间的难度。大家也需要掌握

进阶部分

1. 斗拱构件名称的细分

■ 斗

斗按照它的 形态位置 来分:

• 栌斗:

也称坐斗、大斗,它的形状与交互斗的形状是一样的,但尺寸要大得多,它的位置是直接位于柱头上,是一朵的斗栱的 最下方构件

• 交互斗:

中国古代的工匠给构件起名字别具情趣,他之所以叫交互斗,是因为它上面纵深方向和面阔方向都各有一个栱汇聚于此,这就是为什么它上面开着一个 十字形槽

• 齐心斗:

齐心斗上方只有一个方向的栱,或是 面宽方向,或是 进深方向。所以它上面的槽只有一个方向

■ 横栱构件的名称细分

下图中,图的左边是一个斗栱的侧面,图的右边它的正面。(我们先忽略上面的一斗三升栱)

首先,泥道栱瓜子栱令栱都是能够在(室外)正立面(和室内正立面)能够直接看到的,也就是说它们是位于最外圈的,不被其他横栱遮挡

• 泥道栱:

(下图标红构件)在这里我们又见到了构件名称的匠心,它是位于 最底下的横栱,位于栌斗的上面,似乎陷于泥淖

• 令栱:

(下图标红构件)相比于泥道栱,令栱听名字就觉得它高高在上,似乎在发号施令。对的,位于最上方的外侧横栱 就叫做令栱

• 瓜子栱:

(下图标红构件)上文提到的最外侧斗栱中,除了泥道栱和令栱,剩下的就都是瓜子栱啦

• 慢栱:

(下图标红构件)说白了,前文给大家介绍过的泥道栱、瓜子栱、令栱,除此之外的横栱都是慢栱

慢栱被这些外侧斗栱遮挡在后面,从正面无法看到全貌

■ 纵深方向构件

介绍完了面宽方向的横栱,我们来介绍一下 纵深方向的构件

• 华栱:

(下图标红构件)在基础部分已做介绍

• 昂:

(下图标红构件)从下图大家可见它像一个 跷跷板,起到了杠杆的作用,昂的一端承托出檐的重量,而另一端则承拖后面的金檩及金檩上屋面的重量,两者平衡,这样就可以达到 更远的出檐

另外,昂与华栱相比,它与华栱往前出挑同样的距离,在高度上上升的不如华栱来的多,它上升了约华栱上升高度的一半

• 耍头:

(下图标红构件)我们知道斗栱构件的交接采用的是 榫卯,我们可以把它抽象成一根 悬臂梁(华栱或昂)尽端竖起一根短柱(横栱,忽略其横向的长度)

这样的结构肯定是不稳定的。耍头的作用就是把这根悬臂梁尽端的短柱在纵深方向上与其它构件联系起来了,让他更加的稳固

• 衬方头:

(下图标红构件)与耍头的原理一样,衬方头也是为了纵向联系 橑檐枋 与其它构件

跑个题,回到刚才数铺作的问题上。我们知道铺作数等于出跳数加上三,那为什么是加三呢?

铺作,铺作,就是这个斗栱铺了多少层就叫做几铺作。最底下一层是栌斗,华栱和昂上方是耍头,最上方是衬方头,不论出几跳,这三层肯定是少不了的,所以这三层再加上华栱的数量和昂的数量就等于他的铺作数。让我们抛开公式直接来数铺作数:

• 外跳七铺作:

• 内跳六铺作:

2. 偷心造、计心造

前文给大家介绍过了横栱的各个名称,有的时候可以没有横栱,那么没有横栱的那一跳叫做 偷心造,有横栱的那一跳就叫做 计心造。如果斗栱中全偷心造或仅有令栱,则叫做 丁头斗栱(如下图),这种斗栱在日本非常的常见

(讲到这里,掌握了这些内容的同学可以不用怕考到斗栱了)

复杂部分

1. 斗拱唐宋到明清的一些重大变化

■ 昂的消失

我们知道,到明清时,斗栱都变得非常小,我们也没法指望这么小的斗栱中的昂能够 联系橑檐枋和金檩。之所以佛光寺大殿可以做到那么大的进深而后来的明清建筑不能,跟昂的消失有一定的关系

明清时,昂就变成了一种装饰构件,常常是 “假昂”。如一个华栱,但把端部处理成尖尖的昂的形状,我们必须分辨出来,它本质上是 华栱

除了华栱外,有时耍头也会做成昂的形状

因为昂是一种比较好看的构件,并且他也能体现建筑的等级,所以在斗栱萎缩的时候仍然作为一个 符号 得到了保留

■ 梁柱联系变得紧密

从唐宋到明清,梁柱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明清时期,柱头直接穿到了斗栱里面,梁头非常的粗大,露在斗栱的外面,因尺寸差距与斗栱构件的差别一眼可见(如下图)。这时候的斗栱我们可以把它抽象成 柱和梁 之间的若干垫层

我们看唐宋建筑的时候可以发现,虽有 梁伸入斗栱 的情况,但梁在伸入斗栱时都做了 变截面变小为栱 的尺寸大小。请看佛光寺大殿的轴测图,与其说是梁在伸入斗栱变成了一个华栱,不如理解为一根 乳栿 架在两个斗栱之上

• 唐朝佛光寺大殿的斗栱

• 佛光寺大殿的轴测图

2. 各种特殊斗拱

前文给大家讲的都是一些最常规的斗栱,但中国的木构之复杂,法式无法全然概括。接下来给大家讲讲斗栱中的 “奇行种”,虽是“奇行种”,但也并不少见哦

■ 单斗隻替

单斗——指他只有一个栌斗;隻替——指他只有一根替木

这里介绍一下栱和替木之间有什么区别:上面有斗的,就叫做栱;上面没有斗,上面直接架着其他同向构件的,叫做替木

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不往前出挑的斗栱。并且梁柱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 把头绞项作

这个名字有点可怕,也叫做 一斗三升

一斗 ——是指它有一个栌斗;

三升 ——指它的令栱上有三个散斗(散斗又叫做升),(通过前文的介绍,大家可以知道这三个散斗是齐心斗)这也是一个梁和柱之间交接非常密切的一种结构

■ 斗口跳

斗口跳是在一斗三升的基础上往外出挑了一跳。我们看到的华栱头其实是它的 梁的变截面 出头。虽有出挑,但我们没有办法数铺作数

■ 溜金斗栱

溜金斗栱是清朝的做法。前文提到,在明清时,昂慢慢的消失了,但是溜金斗栱好像也出现了一种像昂的东西,它同样连接了 挑檐檩金檩

但仔细一想,我们会发现该构件其实起不到所谓的 杆杠平衡作用,根据杠杆原理,以柱头为杠杆支点,杠杆的力臂明显失调。另外我们注意到,像昂的构件虽在金檩底下,但它不仅没有起到 承托金檩 的作用,它本身的重量还需要通过一根梁上架设的栱把它撑起来

因此这种做法显然不是出于结构方面的考虑,而主要是为了美观

斗栱的相关知识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