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播种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已不记得是在哪里第一次听到这首定场诗的了,只有其中朗朗的旋律、戏虐的态度还有那一句「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深深的印刻在了我年少的记忆当中

及到真正的读过春秋的历史之后,才发现,原来句子中的一个「闹」字竟用得如此贴切。而且,春秋又岂止是五霸呢:

先表郑庄次齐桓,襄穆文庄紧相连。晋楚频频争霸业,吴越纷纷扰中原。明君贤臣风云会,英雄谁不爱河山

春秋列国图\_小.jpg

王纲解纽:郑国的对外战争(前770-前680)

春秋的开始,始于旧秩序的坍塌,当犬戎的铁骑踏破镐京,平王被迫东迁,周王朝随着故都陨落的,还有周天子曾经至高无上的权威

第一个打破周王权威并强大起来的,是郑国

郑庄公.jpg

在郑庄公时期,郑国已经实现了「前华后河,左洛右济,主芣、騩而食溱、洧」,成为了中原地区第一强国

  • 周郑交质,郑师取成周之禾
    前720年,周王和郑庄公为了证明对彼此的信任,周平王将王子狐送到郑国作人质,郑国也将公子忽质于周王,被称为周郑交质。但是后来,周郑的关系还是恶化了,于是同年秋天,郑国便派军队收割了属于周王畿的稻谷来表达不满。郑庄公以诸侯的身份,上犯天子,这在春秋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 东门之役,郑国崛起
    前719年,卫、宋、鲁、陈、蔡五国攻郑东门,为郑所拒;次年,郑国反扑,伐卫攻宋侵陈,连败三国
  • 假命伐宋、攻许,郑庄公小霸
    前714-713年,郑庄公借口宋公不尊王,假借王命,联合齐鲁而攻宋,取宋郜、防二邑;前711年,郑齐鲁联盟又攻打许国,郑大夫占据许国西部;同年,郑国伐宋伐息,均获大胜。至此,郑庄公实现了小霸
  • 周郑繻葛之战,郑庄公败王师,周天子权威扫地
    前707年,由于之前的假命伐宋,周王讨伐郑国,周郑在繻葛交战,郑庄公使用“鱼丽之阵”大败由周、蔡、卫、陈组成的王师,郑军祝聃甚至一箭射在周天子肩上,令周王威严扫地,从此,“王命”就再也没有什么权威可言了。而郑国的气焰,则达到了顶峰
  • 郑庄公助齐克戎
    前706年,北戎侵齐,郑庄公派太子忽援助齐国,大败北戎。当时已经是东方大国的齐国尚要向郑国求援,也足见郑庄公时期郑国的强大了(北戎侵齐之前曾先侵郑,被郑兵打得大败)
  • 恶曹之盟
    前705年,郑国联合齐、卫伐周邑盟、向,周王不敢还手;前701年,齐、宋、卫、郑盟于恶曹,原先郑的敌国都变成了郑的与国了,郑国极盛

郑国是搅动天下的伊始:对于诸侯,郑联齐、盟鲁、伐宋、攻卫、侵许、灭东虢、扫荡周边小国;对于周天子,周郑交质,打破礼法,繻葛一战,射落王权。而这些一切,就是春秋的开始

  • 郑国内乱
    前701年,郑庄公去世,郑国内乱,昭公、厉公、子亹、子婴争权;前698年,宋、齐、蔡、卫、陈再伐郑国,焚烧郑都的渠门,进入郑都大道,攻取东郊占领牛首,此时内乱的郑国已经无暇反击了,郑国逐渐衰落

郑国的故事最终以郑庄公的去世,郑国的内乱而告终,而诸侯各国都在酝酿新的野心和谋划,一个新的时代和一个新的秩序即将来临,春秋争霸的大幕,才刚刚拉开

其他(前770年-前680年的支线故事)

  • 晋国曲沃之乱:
    前745年,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从此晋、曲沃并立并相互攻伐,最终经过长达67年的斗争,前679年,曲沃武公灭晋侯缗,统一晋国,为晋武公。这大概是春秋时期最长时间的一段内乱了,晋武公统一晋国的时候,中原地区已经是齐桓称霸的时期了
  • 楚武王与楚文王的扩张:
    在中原国家勾心斗角的时候,南方的楚国正在疯狂的拓土开疆:前704年,楚君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前703年-前699年,楚武王伐邓、鄾、郧、绞、罗、鄢,横扫南方诸小国;前690年,楚武王侵随;前680年,楚文王灭息入蔡;前678年,楚文王灭邓。郑庄公时期,楚国就已经从蛮夷小国成长为了南方地区唯一的霸主,郑庄公死后,楚国更是骎骎北上,成为了中原国家最大的忧患
  • 秦国的兴起:
    与楚国相似的是地处西垂的秦国:前750年,秦文公伐戎,扩地至岐;前713年,秦宪公伐灭荡社;前704年,秦宪公攻取荡氏;前688年,秦武公灭邽、冀;前687年,秦武公灭小虢;前677年,秦德公迁都于雍。到了春秋初年的末期,秦国也从一个西隅小国成长为了西方大国了
  • 中原各国的内乱:
    在春秋初期,礼法的约束尚存,各国以下犯上,甚至谋逆弑君的内乱还比较少,其中出名的大概有五次:郑共叔段之乱、宋华督之乱、卫州吁之乱、陈妫佗之乱、卫宣姜之乱
  • 周王子克之乱:
    前694年,周王子克与大臣黑肩计划谋反,被周大夫辛伯识破而失败,黒肩被杀,王子克出逃燕国。这是东周的第一次内乱,终春秋一世,周王朝共发生了六次王室内乱,这大概也是春秋时期几乎毫无存在感的周王朝为数不多的几次引人注意了

霸业初兴:齐桓公的时代(前686-前643)

黄河下游的诸国中,以地理位置来看,最容易发展的,本来是齐国。只因春秋初期,周王室的尊严尚在,郑国“挟天子以命诸侯”,郑庄公本身又是一位雄主,才导致了春秋初期郑国独强的局面。但一时的机会毕竟抵不过自然的形势,中原的霸权终于渐渐落入了齐国的手中

齐桓公.jpg

齐桓公的霸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来看:从齐国崛起到幽之盟的联结中原时期、从救郑抗楚到召陵会盟的安内攘外时期、召陵会盟之后的尊王时期

  • 齐襄公灭纪伐卫,齐国崛起
    前690年,齐襄公灭纪;次年,齐襄公又率鲁、宋、陈、蔡之师伐卫,助卫惠公复位。此时齐国已经是中原地区第一强国,距离称霸,只一步之遥
  • 乾时之战、长勺之战与柯之盟,齐鲁争衡
    前686年,齐桓公即位,由于之前在灭纪战争中结下的仇恨(纪与鲁为婚姻之国)以及储君之争(鲁国支持齐公子纠),鲁国趁机攻齐,齐鲁战于乾时,齐胜;两年后,齐国反扑,与鲁战于长勺,鲁胜。齐鲁两次争衡互有胜败,但齐国日益强大,非鲁国能比,鲁国逐渐结盟请服,齐鲁柯之盟
  • 北杏会盟,一合诸侯
    前681年,在解决了齐鲁之争后,齐桓公开始正式实施自己取威定伯的计划,会盟诸侯于北杏,宋、陈、邾、蔡参加,但是宋国中途背离了会盟
  • 四国伐宋与鄄之盟、幽之盟,齐桓公始霸
    前680年,因宋背盟,齐桓公率周、陈、曹之师伐宋,宋请服;前679年,齐桓公会盟诸侯于鄄,宋、陈、卫、郑参加;前678年,齐桓公因郑宋之战,再合诸侯于幽,鲁、宋、卫、陈、郑、许、滑、滕参加,这次会盟基本连结了所有中原国家,齐桓公始霸










  • 救郑抗楚
    前666年,楚攻郑,齐桓公率鲁、宋救郑抗楚,齐楚第一次交锋,也是楚国第一次北略,楚兵退
  • 齐桓公救燕,北伐山戎,灭令支、孤竹
    前664年,山戎侵扰燕国,齐桓公北上远征山戎,一直打到孤竹国,扫荡北陲蛮夷,为燕国扩地五百里,得胜而归,声名大盛
  • 救邢存卫定鲁,北伐赤狄
    前662年-661年,赤狄侵邢,齐桓公救邢;前660年,鲁庆父之乱,齐桓公助鲁僖公获位,平鲁乱;同年,赤狄灭卫,齐桓公救卫复国;前659年,齐桓公再救邢抗戎
  • 伐蔡攻楚与召陵会盟
    前656年,北患稍平之后,齐桓公率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之师讨伐南方僭越的楚国,于是伐蔡攻楚(蔡当时是楚的与国),楚国请盟,与诸侯会盟于召陵。之后,齐桓强盛时,楚国也再没有北上入侵中原










  • 首止会盟、安定王室、两伐郑国与洮之盟
    前655年,为了维护周王室的安定,齐桓公会盟诸侯与周太子郑于首止,结果郑国又中途背离;前654年-653年,因背盟,齐桓公两伐郑国,最后郑国请服,齐桓公会盟诸侯于洮,助周襄王即位,王室也得到了安定
  • 葵丘会盟,齐桓公定伯,齐霸顶峰
    前651年,齐桓公会盟诸侯于葵丘,周天子赐胙于齐桓公,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正式得到了周天子的肯定(所谓定伯)。尊王攘夷的事业至此算是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齐国的霸业也达到了顶峰
  • 戍周迁杞与醎之盟、牡丘会盟
    前647年,淮夷侵扰杞国、戎族侵扰周室,于是齐桓公会盟诸侯于醎,发诸侯的兵守卫周室,并且修筑缘陵将杞国迁过去;前645年,楚国攻打徐国,齐桓公又会盟诸侯于牡丘,救徐抗楚;前644年,齐桓公再会盟诸侯于淮,帮助鄫国修筑城池,抵御东夷






综上可见,齐桓称霸是一段非常漫长且不易的过程,从齐桓即位到葵丘会盟足足走过了36载的光阴。但虽然艰辛,齐桓公依然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伟大事业:「尊王攘夷,取威定伯」,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也为这纷纷乱世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新秩序:霸主秩序

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讲的也是齐霸的功业,可以说,当时天下分崩的周王朝没有变得支离破碎、中原地区没有陷于蛮夷蹂躏之中、春秋列国的故事得以延续,大概都是齐桓公一朝君臣的功绩吧

  • 齐桓公去世,齐国内乱
    前643年,齐桓公去世,齐诸公子争位,齐国内乱。后来齐孝公在宋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但已无法重拾霸主的地位了,齐霸渐衰

齐国的霸业最终也以齐桓公的去世而结束,可见无论是郑国还是齐国的霸业都十分依赖于在位的君主,即所谓“人亡政息”,这显然不能持久。而新的“以国为霸”的形式则将在后面的故事中出现,春秋争霸的大戏逐渐进入高潮

其他(前686年-前643年的支线故事)

  • 晋献公小霸:
    在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时候,晋国渐渐崛起了:前672年,晋献公攻骊戎,灭其君;前671年-669年,晋献公逐公族,巩固集权;前661年,晋献公灭耿、霍、魏;前655年,晋献公假道灭虢,灭虢及虞。齐桓公死后,足够强大的晋国便将南下参与到诸侯争霸的竞争中来
  • 秦晋联姻与反目:
    前656年,秦晋联姻;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晋国也发生了内乱,此时的秦国帮助晋惠公获位,但是晋惠公食言不给允诺给秦国的土地,秦晋逐渐交恶;前647年,晋国饥荒,秦国与粟于晋,次年,秦国饥荒,晋国却趁机攻秦,从此秦、晋结仇;前645年,秦穆公伐晋,战于韩原,秦胜,俘晋惠公,复立之。在齐桓公时代的末期,秦晋都纷纷成长为一方霸主,之后的秦晋纷争也将成为春秋时期的主线故事之一了
  • 楚成王的扩张:
    在召陵会盟受制于齐之后,在齐桓公时期,楚国虽然无法北上,却没有停止其在南方的扩张:前655年,楚成王灭弦;前648年,楚成王灭黄;前646年,楚成王灭英;前645年,楚成王伐徐。齐桓公死后,一个更加强大的楚国即将北上与诸侯争衡!
  • 中原各国的内乱:
    在齐桓公时期,列国中出名的内乱只有一次:鲁庆父之乱
  • 周王子颓之乱与周王子带之乱:
    前675年,周王子颓在卫国和燕国的支持下谋反称王,周惠王出奔;前673年,郑厉公助周惠王复位,获赐虎牢以东之地。前649年,周王子带借戎兵谋反,攻入王城,秦穆公与晋惠公伐戎救周,次年,周襄王讨伐王子带,王子带出逃齐国。这时的周王室已经衰弱得形同虚设,作乱与平乱完全倚仗于诸侯了

群雄逐鹿:齐桓公之后的短暂诸国争衡(前643-前613)

齐桓之后,中原处于短暂的“无霸”时期,郑国叛齐而朝楚,邢国联合狄人攻打卫国,诸侯之间的相互攻伐又渐渐开始,稍强一点的国家则对霸主的位置蠢蠢欲动

宋襄公.jpg

齐国、宋国、楚国、晋国甚至偏远的秦国,都参与了这一时期的诸侯争霸

  • 宋襄公平齐乱与曹南之盟,宋襄公图霸
    前642年,宋襄公助齐孝公获位,平齐乱,开始觊觎霸主之位;前641年,宋襄公会盟曹、邾于曹南,鄫国君主赴会稍迟,便被宋襄公杀了立威,此时,宋襄公已经俨然以霸主自视了
  • 盂之盟、薄之盟与泓之战,宋楚争衡,楚胜,楚成王北略
    前639年,宋襄公会盟楚、郑、陈、蔡、许、曹于盂,被楚所俘,同年,诸侯盟于薄,楚释襄公,宋襄公被楚国玩弄于股掌之上;前638年,宋、楚泓之战,宋大败,宋襄公也受伤去世,宋襄公图霸的闹剧彻底结束,而楚国北略的气焰则无比嚣张,一时间,中原列国岌岌可危










  • 晋文公平周乱,晋国崛起
    前636年,晋文公回国夺位;前635年,晋文公助周襄王复位,获赐王畿四邑,晋国崛起,开始南下争衡
  • 晋、楚城濮之战,晋胜,晋国成为中原第一强国
    前633年-632年,楚伐宋,晋文公伐曹、卫以救宋,合齐、秦、宋之师与楚战于城濮,晋胜,晋国正式成为齐桓之后的中原第一强国
  • 践土会盟与温之盟,晋文公始霸
    前632年,晋文公会盟诸侯于践土,周天子赐胙于晋文公,晋文公定伯,于是齐桓去世之后的诸国争霸告一段落,晋文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同年,晋文公又会盟诸侯于温,执卫围许
  • 秦、晋伐郑,秦中途倒戈
    前630年,晋文公联秦伐郑,结果秦国受到郑国游说,中途倒戈,最终无功而返,秦、晋之间产生嫌隙










  • 秦、晋崤之战,晋胜,晋襄公霸业,晋国极盛
    前627年,秦穆公袭郑灭滑,在还军途中,中晋国埋伏于崤,秦败,全军覆没。此时,晋国的霸业在晋襄公手中达到了顶峰,晋国极盛
  • 秦、晋在黄河上游一带的争衡
    前625年,秦穆公攻晋,战于彭衙,晋胜,同年,晋襄公率诸侯伐秦,取汪及彭衙;前624年,秦穆公再攻晋,收回汪及彭衙,取王官,封殽尸而还;次年,晋国反扑,取秦新城;前620年,晋、秦令狐之战,秦败;前617年,晋灵公伐秦,取少梁;同年,秦伐晋,晋失北征;前615年,秦康公攻晋,战于河曲,秦师退。不止这一时期,自从晋、秦纷纷崛起之后,终春秋一世,两国冲突不断,但是一直是晋国占上风。文公、襄公之后,晋国作为春秋第一强国的地位基本没有动摇过










  • 新城会盟
    前613年,晋灵公会盟诸侯于新城,重申了晋国的霸主地位,襄公去世后逐渐依附于楚的陈、郑、宋三国重新臣服于晋国。至此,晋国连续三代称霸诸侯,成为了真正的“以国为霸”
  • 宋襄公平齐乱与曹南之盟,宋襄公图霸
    前642年,宋襄公助齐孝公获位,平齐乱,开始觊觎霸主之位;前641年,宋襄公会盟曹、邾于曹南,鄫国君主赴会稍迟,便被宋襄公杀了立威,此时,宋襄公已经俨然以霸主自视了
  • 盂之盟、薄之盟与泓之战,宋楚争衡,楚胜,楚成王北略
    前639年,宋襄公会盟楚、郑、陈、蔡、许、曹于盂,被楚所俘,同年,诸侯盟于薄,楚释襄公,宋襄公被楚国玩弄于股掌之上;前638年,宋、楚泓之战,宋大败,宋襄公也受伤去世,宋襄公图霸的闹剧彻底结束,而楚国北略的气焰则无比嚣张,一时间,中原列国岌岌可危
  • 晋文公平周乱,晋国崛起
    前636年,晋文公回国夺位;前635年,晋文公助周襄王复位,获赐王畿四邑,晋国崛起,开始南下争衡
  • 晋、楚城濮之战,晋胜,晋国成为中原第一强国
    前633年-632年,楚伐宋,晋文公伐曹、卫以救宋,合齐、秦、宋之师与楚战于城濮,晋胜,晋国正式成为齐桓之后的中原第一强国










  • 践土会盟与温之盟,晋文公始霸
    前632年,晋文公会盟诸侯于践土,周天子赐胙于晋文公,晋文公定伯,于是齐桓去世之后的诸国争霸告一段落,晋文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同年,晋文公又会盟诸侯于温,执卫围许
  • 秦、晋伐郑,秦中途倒戈
    前630年,晋文公联秦伐郑,结果秦国受到郑国游说,中途倒戈,最终无功而返,秦、晋之间产生嫌隙
  • 秦、晋崤之战,晋胜,晋襄公霸业,晋国极盛
    前627年,秦穆公袭郑灭滑,在还军途中,中晋国埋伏于崤,秦败,全军覆没。此时,晋国的霸业在晋襄公手中达到了顶峰,晋国极盛
  • 秦、晋在黄河上游一带的争衡
    前625年,秦穆公攻晋,战于彭衙,晋胜,同年,晋襄公率诸侯伐秦,取汪及彭衙;前624年,秦穆公再攻晋,收回汪及彭衙,取王官,封殽尸而还;次年,晋国反扑,取秦新城;前620年,晋、秦令狐之战,秦败;前617年,晋灵公伐秦,取少梁;同年,秦伐晋,晋失北征;前615年,秦康公攻晋,战于河曲,秦师退。不止这一时期,自从晋、秦纷纷崛起之后,终春秋一世,两国冲突不断,但是一直是晋国占上风。文公、襄公之后,晋国作为春秋第一强国的地位基本没有动摇过








  • 新城会盟
    前613年,晋灵公会盟诸侯于新城,重申了晋国的霸主地位,襄公去世后逐渐依附于楚的陈、郑、宋三国重新臣服于晋国。至此,晋国连续三代称霸诸侯,成为了真正的“以国为霸”

经过这一时期的竞争,楚国北略,晋国南侵,秦国东出,春秋时期的列国实力逐渐成型: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北方的晋国、西方的秦国成为最终的大国,而其他国家只能在这些国家的夹缝中生存,渐渐不再拥有争霸的机会了

而这四个国家也不再像是郑庄、齐桓那般过分的依赖于君主,而是真正的“以国为霸”,其中尤以晋、楚两国最强。春秋争霸的事业将在这两个国家的手中达到顶峰

其他(前643年-前613年的支线故事)

  • 秦穆公称霸西戎:
    由于晋国的强大,秦国东出的道路被彻底遏制,只好向西部发展:前635年,秦穆公伐下鄀;前623年,秦穆公西征,灭国十二,辟地千里,称霸西戎
  • 楚穆王的扩张:
    虽然城濮一败,楚国无法主霸中原,但此时的楚国已远比齐桓公时期更为强大,即使在晋国极盛的时代,也没有停止扩张和北略:前623年,楚穆王灭江;前622年,楚穆王灭六、蓼;前618年,楚穆王伐郑、陈,郑、陈服于楚;前617年,楚穆王会郑、蔡、陈伐宋,服宋;前616年-615年,楚穆王伐麇灭巢
  • 中原各国的内乱:
    在这一时期,列国中出名的内乱有两次:卫成公之乱、晋赵盾诛五臣
  • 周王子带再乱:
    前636年-635年,周王子带再次发动叛乱,晋文公出兵杀王子带,助周襄王回国复位,获赐王畿四邑

霸业顶峰:晋楚争霸的时代(前613-前546)

短暂的纷乱之后,两个最强大的国家逐渐脱颖而出:晋、楚;春秋争霸迎来了最高潮也最持久的一段时期:晋楚争霸。很多人都认为,整部春秋史,其实就是一段晋楚争霸的历史

晋楚争霸.jpg

晋文襄之后的晋楚争霸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来看:楚庄王时期,楚国称霸;晋景公时期,晋国复霸;晋厉公时期,晋楚争霸;晋悼公时期,三驾服楚,晋国再次极盛;晋平公时期,逐渐弭兵

  • 联秦灭庸、北林之战,楚庄王问鼎中原
    前611年,楚庄王得秦、巴之助,灭庸;前608年,楚庄王伐陈、宋以救郑,与晋战于北林,楚胜;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至雒,问鼎轻重。趁着晋霸中衰的当儿,楚国再次北侵中原,耀武扬威
  • 楚庄王伐郑服陈
    前604年,楚庄王出兵伐郑,受拒于晋;前602年,晋成公会盟宋、鲁、卫、郑、曹于黑壤,谋划共同抵御楚国;前600年,楚庄王又伐郑,与晋战于柳棼,楚败;前598年,楚庄王再伐郑,攻到栎地,这次终于把郑国打服了;同年,陈国内乱,楚庄王灭陈为县,后复之,于是楚、郑、陈会盟于辰陵;前597年,郑国叛楚服晋,楚庄王大怒,围郑国都三月,攻破郑都,郑襄公肉袒谢罪,经过八年的不断攻伐,郑、陈终于臣服于楚。而楚国也从「我蛮夷也」渐渐变成了「抚有蛮夷以属诸夏」,以更耀眼的姿态再次尝试争霸中原
  • 邲之战,楚庄王始霸
    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楚胜。这一次,楚国终于扬眉吐气,灭了晋国的势焰,楚庄王始霸
  • 楚庄王伐宋,楚国极盛
    前595年-594年,楚国出使齐国的使者在宋被杀,楚庄王伐宋,围宋都九月,晋国不敢来救,宋国臣服于楚,楚国极盛








  • 鞌之战、蜀之盟与虫牢会盟,晋楚争霸的顶峰
    前589年,由于晋霸中衰,齐国也逐渐骄纵起来,于是晋景公联合鲁、卫、曹伐齐(鲁、卫、曹在晋霸中衰时皆为齐所侵),与齐战于鞌,晋胜;同年,楚为齐国报仇(齐、楚当时为同盟),联合郑、蔡伐鲁、卫,鲁、卫服于楚,于是楚共王会盟诸侯于蜀,楚霸顶峰;前588年-587年,晋国反扑,攻打郑国(楚的与国),受拒于楚;前586年,郑伯在楚争讼失败,叛楚服晋,于是晋景公会盟诸侯于虫牢,晋霸逐渐复兴
  • 绕角之战与桑隧之战,晋景公复霸
    前585年,晋、楚绕角之战,晋胜;前583年,晋、楚桑隧之战,晋再胜,于是晋伐蔡攻楚破沈,晋景公复霸








  • 晋、楚第一次弭兵会盟
    前579年,在宋大夫华元的努力下,同时晋、楚两国也都疲于连年的战争,于是在宋国西门外结盟弭兵,是为第一次弭兵会盟,晋、楚之间战事稍平
  • 麻隧之战、鄢陵之战与沙随会盟,第一次弭兵之盟的破裂,晋厉公霸业
    前578年,晋厉公率诸侯伐秦,与秦战于麻隧,晋胜;前575年,由于楚国背盟北略,晋、楚之间再次爆发战争,在鄢陵交战,晋胜,于是晋厉公会盟诸侯于沙随,谋伐郑(楚的与国),晋霸彻底复兴








  • 三驾服楚到筑城虎牢,晋悼公霸业
    前572年-562年,晋悼公时期,由于晋楚争霸的焦点在郑,而郑国反复,所以晋悼公将晋国四军(上、中、下、新)分为三部分,再结合诸侯的锐兵,更番与郑、楚相争,最终郑国内乱,楚国疲敝,晋悼公再派大兵镇守郑国的虎牢、梧、制三邑(主要是虎牢),郑国终于彻底臣服,楚国势力南退。前562年,晋悼公会盟诸侯于亳,同年,又会盟诸侯于萧鱼,晋国霸业再次达到极盛
  • 栎之战与棫林之战,秦晋冲突
    前562年,秦景公救郑攻晋,战于栎,秦胜;前559年,晋国反扑,晋悼公率诸侯伐秦,战于棫林,晋胜。晋国依然牢牢的压制住了秦国








  • 湨梁会盟与湛阪之战,晋平公霸业
    前557年,晋悼公去世,晋平公继位,会盟诸侯于湨梁,结果会盟之上齐国大夫公然表示出叛晋的意思;同年,晋、楚湛阪之战,晋胜。湨梁之会与湛阪之战,虽然晋平公守住了晋国的霸业,然诸侯各怀异心,楚国虎视眈眈,晋国已不像悼公时期那般极盛了
  • 平阴之战到高唐之战,齐晋冲突
    前558年-555年,齐国再次试图挑战晋国的霸主地位,四年之间五次伐鲁,气焰渐盛;前555年,晋平公率诸侯伐齐,战于平阴,晋胜;前552年-550年,晋国内乱,齐庄公趁机攻晋,为晋所败;前548年,晋平公会盟诸侯于夷仪,再率诸侯伐齐,战于高唐,晋胜,齐国终于再次陈服于晋国
  • 晋、楚第二次弭兵会盟
    前546年,在宋大夫向戍的努力下,列国渴望和平的运动再次兴起,晋、楚两国重新结盟,是为第二次弭兵会盟。这次弭兵终于产生了实际的效力,中原地区逐渐进入了一段四十年左右的和平时期








从晋文襄之后,到第二次弭兵会盟之前,晋、楚两国在中原地区展开了疯狂的霸权争夺战争:夹在晋楚中间的小国(尤以郑、宋为首),饱受战争罹难,今日朝晋,明日朝楚,战战兢兢,不得一夕安枕;而其他大国(齐、秦)则往往伺机而动,不时也企图挑战霸主之位,近百年间,战火纷飞,中原喋血

不过自文襄之后,晋国几乎一直将霸主的宝座牢牢的握在手中(只有楚庄王短暂的夺走过),所以晋国其实成为了春秋“霸主秩序”下实际的最终的赢家和新的掌权者(代替了原来周天子的地位),如果晋国不分裂,也许由“霸主”逐渐变为“天子”,最终一统天下实在也未可知

弭兵之会带来了短暂的和平,但谁知又不是暴风雨来临前最可怕的平静呢

其他(前613年-前546年的支线故事)

  • 晋景公灭赤狄诸国:
    邲之战后,晋国在中原无力与楚国争衡,便转向经营北方的狄族:前594年-593年,晋景公灭赤狄诸国。晋国兼并了赤狄的土地,国力有所回复,便又可南下与楚争夺中原的霸权了
  • 吴国崛起、钟离会盟与吴楚交战:
    南方的吴国在晋楚争霸时期兴起:前585年,吴君寿梦僭越称王;前584年,申公巫臣来吴,为吴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前576年,吴王寿梦与中原诸侯会盟于钟离,首次参与中原诸侯的会盟;前560年,吴王诸樊伐楚,战于庸浦,吴败;前548年,吴王诸樊攻楚,战于巢,吴败。虽然这一时期的吴国还无力战胜楚国,但确确实实已经成长起来,成为楚国南边的忧患了
  • 齐国的图霸与齐灵公伐鲁:
    在晋楚两国激战正酣的当口,齐国也无时不刻不在想着恢复齐桓时期的荣耀:前610年,齐懿公伐鲁,侵鲁西鄙;前608年,齐惠公取鲁济西之田;前607年,齐惠公败长狄;前567年,齐灵公灭莱;前558年-555年,齐灵公五次伐鲁;甚至到了前550年,齐庄公趁晋乱而伐卫攻晋,可见齐国对霸主之位的觊觎和虎视。晋国鞌之战、平阴之战和高唐之战三次打败齐国,使得齐国复霸的目标最终没有实现
  • 晋大夫乱政的开始:
    在晋国对外强盛一时时,内部的忧患却已经开始:前621年-620年,晋赵盾诛五臣;前607年,赵穿杀晋灵公,赵氏专权;前583年,晋庄姬之乱(赵氏下宫之难);前574年-573年,晋胥童之乱;前552年-550年,晋栾盈之乱。几乎每隔十几年,上次内乱的印记犹在,新的内乱便发生了
  • 鲁三桓分公室:
    与晋国的“无公族”不同,鲁国恰恰因为公族太强而发生内乱:前562年,鲁国最强大的三个公族,“三桓”:季氏、孟氏、叔氏将鲁国的军队分作三军,季氏取其一,孟氏取一军的四分之一,叔氏取一军的一半,公然藐视公室,鲁国渐渐为“三桓”所有,鲁君不过保留个虚名罢了
  • 其他中原各国的内乱:
    晋楚争霸时期,列国中其他的出名内乱大概还有十四次:宋襄夫人杀宋昭公、齐懿公暴政被杀、楚若敖氏之乱、陈夏姬之乱、鲁宣公夺位、郑公子宋杀郑灵公、郑五族作乱、卫孙林父逐卫献公、齐温车之变、陈役人暴动、崔杼杀齐庄公、郑子孔之乱、卫宁喜杀卫殇公、齐崔庆之乱。对比春秋初年和齐桓公时期,这个数量显然是极为惊人的

虽然在主线故事中春秋时代的新秩序:“霸主秩序”走向了顶峰,但是从支线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几乎中原各国都存在着严重且频繁的内患。春秋的故事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似乎已经逐渐变成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权力不断下移,更激烈的社会变革已风雨欲来

中原弭兵:弭兵之会后的中原局势(前546-前473)

从郑庄公搅动中原,到齐桓公首倡霸业,再到晋楚百年争霸直至第二次弭兵会盟,中原列国已经大斫大杀了一百七十余年,至此,终于迎来了短暂的和平

弭兵之后的中原.jpg

弭兵之后的中原各国共属于晋、楚,朝聘往来,一变往日的恶氛为景气。列国偃旗息鼓,国际活动多以会盟为主

  • 虢之盟与申之盟,重申弭兵
    前541年,晋、楚会诸侯于虢;前538年,楚灵王会盟诸侯于申。两次会盟,大致都是弭兵之盟的延续
  • 楚灵王灭陈、蔡与平丘会盟
    前534年,陈国内乱,楚灵王灭陈;前531年,蔡灵侯在楚被杀,楚灵王灭蔡;前529年,楚国内乱,陈、蔡复国;同年,晋昭公会盟诸侯于平丘,压制楚国的气焰,再次维持弭兵之后的秩序与和平
  • 晋顷公灭陆浑之戎、平周乱与平宋乱
    前525年,晋顷公灭陆浑之戎;前521年-520年,宋国内乱,晋顷公率齐、卫、曹平宋乱;前516年,晋顷公助周敬王夺位,平周乱。这些大概是在春秋霸主秩序已经逐渐衰微之时,晋国作为勉强的霸主,做的最后几件「尊王攘夷」的大事了
  • 召陵会盟与楚都沦陷
    前506年,晋定公会盟诸侯于召陵,打算讨楚(惩罚楚之前的灭陈、蔡),结果诸侯各怀异心,晋国也不强大,最终竟不了了之;同年,求救于晋不得的蔡国只好求援于吴,吴王阖闾联合唐、蔡伐楚,楚败,郢都沦陷,楚昭王出奔;次年,楚昭王借秦师复国,但是国力早已不复如前了。到了这时,晋、楚两国都已衰落,中原地区也没有其他强国崛起,实际上是又陷入了“无霸”的局面
  • 夹谷会盟与安甫会盟,齐国复兴
    前500年,齐景公会盟鲁于夹谷;同年,又会盟卫、郑于安甫。在晋、楚衰落的当口,东方各国渐渐结成一个以齐为首的小同盟,齐国复兴
  • 晋国内乱、齐景公攻晋、齐国内乱
    前497年-490年,晋国内乱,于是齐景公联合鲁、卫攻晋,助晋叛军以削弱晋国;前493年,郑声公助晋叛军,与晋战于铁,郑败;前491年,齐景公伐晋,取邢等八邑;前490年,齐景公卒,齐国内乱。这是东方诸侯的小集团对晋国的一次争霸,这时晋国早已没有了霸主的威权和实力,可惜齐国再次内乱(后来逐渐田氏专权),最终也没有复兴起来
  • 吴国北上与黄池会盟
    前487年,齐悼公联吴伐鲁,取鲁三邑;前484年,齐简公伐鲁,与吴、鲁战于艾陵,齐败;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鲁、卫会盟于黄池。中原疲敝之时,败楚灭越的吴国趁机北上,一时间诸侯俯首
  • 越国北上与徐州会盟
    前473年,越王勾践会盟齐、晋、鲁、宋于徐州。灭吴的越国代替了曾经的吴国,又是一次南国北上,可惜又是一次昙花一现

在争霸时期强盛一时的晋、楚两国竟然在弭兵时期纷纷衰落(楚国亡国、晋国内乱),中原一时间陷入了没有霸主,甚至没有强国的时期。南方的吴、越则悄然兴起,趁机北上,竟逞一时之志

其他(前546年-前473年的支线故事)

  • 晋六卿之乱:
    前514年,晋六卿诛公族,分其邑,六卿掌权;前497年-490年,六卿之中的范氏、中行氏作乱被赵、韩、魏、知四家所灭,六卿剩下四卿。这四卿连接一气,把持晋国朝政,分裂国家公室为己有,三家分晋,已现雏形
  • 齐国内乱与田氏专权的开始:
    前548年,崔杼杀齐庄公,崔杼专权;前546年,齐庆封杀崔杼,庆封专权;前545年,齐鲍、高、栾氏谋庆封;前532年,齐田、鲍氏灭栾、高;前485年,齐田、鲍杀齐悼公;前481年,齐田恒杀齐简公,田氏专权。齐不同于晋,强族较少,所以最后导致了一家独大,最终田氏代齐
  • 鲁三桓内乱的延续:
    鲁国三桓内乱在弭兵之后更加严重:前537年,鲁三桓四分公室,再重新划分了鲁国的军队和税赋,这次一点也没有保留给公室,从此鲁国所有税赋交给三桓,鲁国实际已分为三国;前517年,鲁昭公伐季孙氏,败,鲁昭公被逐;前498年,鲁孔子堕三都,失败,孔子去鲁;前468年,鲁哀公欲除三桓,反被三桓所逐;前467,鲁哀公卒,鲁悼公立,卑于三桓
  • 宋华、向之乱与三族夺权:
    前522年-520年,宋国内乱,宋元公逐华氏,这是宋国爆发的第一次比较大的强族内乱(宋是诸侯列国中君权较强的,所以之前内乱一直比较少);前481年,宋向魋作乱,宋景公逐之;前469年,宋景公去世,皇、灵、乐三族夺宋大尹之权共掌国政
  • 其他中原各国的内乱:
    晋楚争霸时期的各国内乱在弭兵会盟之后都有所延续:郑诸公子争宠、楚灵王夺位、陈公子留夺位、蔡灵侯夺位、楚平王夺位、蔡悼侯夺位、楚太子建出奔、卫太子蒯聩出奔、鲁阳虎之乱、楚白公胜之乱、蔡诸大夫杀蔡昭侯、卫出公庄公之乱
  • 曹、陈灭国:
    前487年,宋景公灭曹;前479年,楚惠王灭陈。一般春秋时期战争的目的是争霸而不灭国,这是春秋以来首次出现比较大的国家被灭亡的情况(小国不论)
  • 周王子朝之乱:
    前520年-513年,周王子朝作乱,先后赶出周悼王与周敬王,甚至杀死周悼王,晋国先后三次平叛才将王子朝余党彻底剿灭,先后达十九年之久,这是周王室春秋期间最旷日持久的一次内乱

这一时期,中原地区没有强国,大概是因为各国都陷入了严重的内患之中。晋楚争霸时期各国频繁的内乱在弭兵时候变得更加严重(无外患时,内忧就渐渐爆发起来),晋之六卿、鲁之三桓、齐之田氏、宋之三族、郑之五族,势力皆超过王室,列国无力对外争霸,春秋争霸的故事已经告一段落,新的社会变革、权力更迭、新旧秩序再次交替,即将到来

吴越烽烟:弭兵之会后的南方小剧场(前546-前473)

在中原弭兵,列国纷纷陷入内患而无力再燃战火的时候,南方的吴、越两国正刚刚兴起,于是南方竟成了楚、吴、越三足鼎力的形势,展开了一阵混战

吴越烽烟.jpg

楚、吴、越三国以地势论,楚据上游,本为最优,不过春秋末期,楚国势颓,而吴、越则是新兴的国家,锐气较盛,反而显得更加耀眼一些

  • 楚灵王伐吴
    前538年,楚灵王伐吴,围朱方;同年,吴国反扑,吴王余昧伐楚,入于棘、栎、麻;前537年-536年,楚灵王两次伐吴,皆无功而返;前530年,楚灵王围徐以惧吴。在楚灵王的时期,楚国尚显强盛,几次伐吴,却始终占不到便宜
  • 长岸之战与鸡父之战,吴王僚攻楚
    前525年,吴王僚攻楚,战于长岸,吴先败后胜;前519年,吴王僚攻楚,楚平王兴动了沈、蔡、胡、许、陈、顿诸国的兵救援,两军战于鸡父,吴胜;前518年,吴王僚攻楚,取巢、钟离二邑。吴楚战争中吴渐渐占据了上风
  • 吴王阖闾攻楚,吴师入郢
    前512年,吴王阖闾灭徐;前511年,吴王阖闾采用伍子胥的计谋作三师以扰楚;前508年,吴又用舒鸩人引诱楚兵伐吴,与楚战于豫章,吴胜,再破巢邑;前506年,吴王阖闾联唐、蔡攻楚,战于柏举,吴胜,吴师入郢,楚昭王出奔。新兴的吴国就这样竟把强大的楚国给打得破亡了!
  • 楚昭王借秦师复国
    前505年,吴国发生了夫概之乱,楚昭王从秦国借来援军发动复国战争,先后在沂、军祥、雍澨、麇邑、公婿之谿把吴军打败,终于复国;前504年,吴王阖闾伐楚,取番邑,楚昭王惧而迁都鄀,楚国才重新渐渐安定下来
  • 檇李之战与夫椒之战,吴伐越,越降
    前496年,吴王阖闾伐越,战于檇李,吴败,吴王受伤而死;前494年,吴王夫差报父仇,再次伐越,战于夫椒,吴胜,顺势攻破越都,越王勾践带五千甲楯士兵退守会稽山,最终举国投降,此时,吴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南方霸主
  • 琅琊海战、艾陵之战与黄池会盟,吴王夫差北上
    前489年,吴王夫差伐陈;前487年,吴王夫差与齐伐鲁;前485年,吴王夫差会鲁、邾、郯攻齐,琅琊海战,吴败;前484,吴王夫差救鲁,与齐战于艾陵,吴胜;前482,吴王夫差与晋、鲁、卫会盟于黄池。破越之后,吴国北上经营中原,伐陈、服鲁、败齐,会诸侯于黄池,吴国极盛
  •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王勾践灭吴
    前490年,越王勾践返回越国,此时距离越国破亡,勾践入吴为奴,已整整过去了四年;前482年,趁吴王北上黄池会盟,越王勾践袭吴,陷吴都,但这时越国依然没有实力灭吴,于是吴越讲和;前478年,吴国饥荒,越王勾践攻吴,战于笠泽,越胜,不过吴越再次讲和;前475年,越王勾践终于觉得时机成熟,倾全国之兵攻吴,围吴都三年,终于把吴国灭掉,一雪前耻,同时也成为南方新的霸主。而这时,距离越王入吴为奴,整整过去了二十年
  • 徐州会盟,越王勾践北上
    前473年,越王勾践会齐、晋、鲁、宋于徐州。相比于吴王的骄横,越王勾践则威徳并用:向周室进贡,于是周王赐胙定伯;将淮上的地送给楚国,将泗东的地还给鲁国,于是东方的诸侯都向越王称贺,为越王勾践上尊号“霸王”,越国极盛
  • 楚惠王灭陈、伐东夷,楚国复兴
    前496年,楚昭王灭顿;前495年,楚昭王灭胡;前489年,楚昭王救陈拒吴;前479年,楚惠王灭陈;前476年,楚惠王伐东夷,三夷和楚盟。楚国复国之后,躲避吴越的锋芒,休养生息,逐渐恢复元气,及至讨伐东夷,东夷服于楚,楚国的国势便重新振作起来,楚国复兴

中原弭兵会盟之后,虽然吴国和越国先后强盛:吴王阖闾有攻入郢都的功业、吴王夫差有北上伐齐的势焰、越王勾践更是有天子赐胙的声威,但无论吴国还是越国,都只是昙花一现,倏起倏灭

南方的故事最终以吴、越两国的忽焉而亡和楚国的复兴而结束,而春秋的故事也终将回到中原列国的主线当中去了

战国前夜:春秋的尾声(前473-前403)

春秋和战国的交界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但大概齐大家都认为三家分晋、田代齐姜是比较重要的时间点,至于具体到哪一年其实是没有必要的,毕竟这些社会的变革本来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尾声.jpg

春秋的尾声,也就是战国的先声,这段时间的故事,与其说是诸侯列国对春秋争霸的总结,倒不如说是其对战国争霸的预备

  • 梨丘之战与齐晋冲突
    前472年,晋、齐梨丘之战,晋胜;前468年,晋伐郑,齐救之,晋师退;前464年,晋再伐郑,齐救之,晋又一次无功而返。春秋末期,晋国还时常想着恢复霸业,于是伐郑、伐卫,皆为齐所阻
  • 三家分晋
    前455年-453年,晋国的赵、韩、魏、知四家发生内乱,知氏被另外三家攻灭,三家分其地,此时,晋国原来的六卿只剩下三家,势力更为集中和强大,晋国实际已为三家所有;前452年,晋出公欲除三卿,反被三卿所逐;前434,晋幽公继位,仅剩绛、曲沃两块土地,晋君反倒要向韩、赵、魏三家朝拜;前424年,晋魏斯自行称侯,是为魏文侯;前403年,韩、赵、魏被周王正式册封为诸侯。至此,韩、赵、魏正式成为诸侯,晋国虽然尚存,但已不值一提,三家分晋,正式完成
  • 楚惠王灭蔡、杞,扩地至泗水
    前447,楚惠王灭蔡;前445,楚惠王灭杞,扩地至泗水。此时,吴、越的昙花一现早已成为过往,楚国又重新成为了南方的霸主
  • 田代齐姜
    前391年,齐田和废齐康公;前386年,田和流放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齐君,同年,获得周安王册封;前379年,齐康公死,姜齐绝祀,田代齐姜,正式完成

春秋的故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如果从平王东迁开始算起,到三家分晋结束,便是整整三百六十七年的时光。在这段时间中,我们看到以「尊王攘夷」为核心的霸主秩序兴起、鼎盛,又逐渐衰落下去

曾经,周天子声望犹存,诸侯礼仪尚在,而四夷侵扰中原,于是我们举起「尊王攘夷」的旗号,建立霸主秩序,连结中原诸侯,列国之间的冲突仅在于「霸主」地位的争夺上

可渐渐地,王权堕、四夷没,甚至稍小一些的诸侯国都已基本灭亡殆尽,于是列国之间的冲突就变成了刺裸裸的「利益」了,敌强则我弱,春秋的大幕已经落下,伐战伐交的战国,开始了

其他(前473年-前403年的支线故事)

  • 秦厉共公的扩张:
    前461年,秦厉共公伐大荔,取其王城;前444年,秦厉共公伐义渠,执其君而归。春秋之末,战国之初,秦国似乎又逐渐兴起和强大
  • 周考王分封西周国:
    前440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王畿,是为西周桓公,称为西周国。这大概是周朝的最后一次分封,由于周王已名存实亡,所以西周国就在王畿,后来,周又分裂出一个东周国,周赧王迁都西周国,西周国其实就是王城

后记

关于五霸

言春秋必言五霸,但五霸的说法不一,所以经常看到一些诸如“郑庄公为什么不是五霸”、“秦穆公到底是不是五霸”的讨论

在我看来,五霸不过是一种说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标准:

  • 儒家认为,礼法大义很重要,所以宋襄公是五霸之一,而郑庄公则不是
  • 荀子认为,王霸之势很重要,所以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皆是五霸之一,而宋襄公则不是
  • 有人认为,主霸中原很重要,所以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皆是五霸之一,而秦穆公则不是
  • 有人认为,天子赐胙很重要,所以越王勾践是五霸之一,而吴王夫差则不是
  • 有人认为,君主以一人之力令国家崛起很重要,所以郑庄公、秦穆公皆是五霸之一,而晋悼公则不是
  • 有人认为,中原正统很重要,所以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皆可是五霸之一,而楚庄王、秦穆公则不是
  • 有人认为,时间线很重要,只有陈亡之前的君主才能入选五霸,而越王勾践就没有机会了(所谓春秋不亡国,所以陈亡之前才是春秋)
  • 有人认为,最早出处很重要,只有鲁成公二年之前的君主才能入选五霸,而之后的就没有机会了(因为五霸的说法最早在《左传•成公二年》中就已经出现了)

历史上至少有七、八种五霸的说法,今人在现代的视角下给出新的五霸说法也不稀奇,当你觉得自己心目中的霸主没有成为五霸之一的时候,其实大概率就是你的标准与该五霸说法的评选标准不一样罢了,没有什么讨论和争执的必要,你总不能非要把自己的标准(比如认为五霸的标准必须是主霸过中原)强加在别人的心里吧

如果是我的话,在我看来

  • 首先,齐桓、晋文的功业无可比拟
  • 其次,楚庄、秦穆、晋襄、晋悼、郑庄、楚成、晋景、晋厉、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皆可称一时一方之霸主
  • 再次,郑武、齐僖、楚武、楚文、晋献、宋襄、齐景、楚惠其实也都是值得一提的英主(宋襄公确实也没有那么不堪)

这些君主的功业和故事,绝不应仅仅埋没在无聊的五霸之争中

关于过渡

几乎所有书中都会说,春秋是一段社会激烈变革的过度时期,总结大概如下:

  • 从尊贵到尚贤的过渡
    在春秋以前,列国选用官员依赖的是「世官制度」,即在贵族中选取有才干的人,所谓「亲不在外,羁不在内」、「昭旧族、爱亲戚、尊宠贵」,下层的庶民绝不能一跃而成为卿大夫,否则就是逆礼了
    到了春秋时期,各国竞争激烈,任用贤才的观念也发展起来,于是才出现了「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的故事
  • 从神权到以人为本的过渡
    在春秋以前,是神权的时代,人们开口“皇天”,闭口“上帝”,通过“卜辞”和“筮法”来决定国家的大事小情,国家太平,是上帝的恩赐,灾荒兵祸,则是上帝的责罚
    到了春秋时期,列国盟会朝聘征伐,交通大辟,商业日繁,人民的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都逐渐提升,很多人开始怀疑天道,尤其是一些大学者:鲁苏孙豹、齐晏婴、晋叔向、吴季札、郑子产、楚倚相等,开始建立哲学系统,直到孔子,集百家之大成,学说流传列国,士大夫阶层出现,崇拜神权的思想终于被人本主义所取代了
  • 从青铜器到铁器的过渡
    商代的农具似乎大多还是木制和石制的,周代出现了铜制的耕具,而到了春秋时期,铁器应用逐渐广泛。铁器的出现,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人口的爆炸,也带来了战国时代更激烈的拓土开疆和诸侯攻伐
  • 从封建制到郡县制的过渡
    在西周时期,天子和诸侯管理国家的方法是封建制,即名义上周王天下共主,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每方土地上都有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该块土地上一切的经济、政治权利
    到了春秋时期,铁器出现,生产力提升,秦、楚、晋、齐、吴等大国便出现了一种新的地方制度:郡县制,土地皆为君主所有,中央集权,真正意义上接近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家”的概念
  • 统一民族观念的出现
    在夏商周三代,社会生产力皆不足以建立庞大的国家,商打败了夏,夏族流散,夏族依然是夏族;周灭了商,商人迁徙,商人仍是商人。周王朝经过几百年的同化、分封、征伐,到了春秋时期,大家便认为中原地区的国家为“诸夏”,而四方为蛮、夷、戎、狄,并最终打起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又经过三百余年的征伐融合,到了春秋末期,无论是中原列国,还是南方的楚、吴、越,无不以华夏自居为荣。直到了之后的汉朝,民族一统,从此便不再有夏人、商人、周人,也不再有齐人、赵人、秦人,而只有汉人和华夏民族

最后,画了一张春秋时期整体的列国事件图(原图巨大,可点击这里查看)

1_小.png

拓展

左传
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
春秋左传会盟表
春秋左传战争表(上)
春秋左传战争表(下)
春秋时期伦理政治价值观的转向
论春秋时期的代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