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社区问答产品学习笔记-用户运营(2)

社区的自生长

用户运营就是做好用户服务吗?显然不是。关于用户运营,有一张图画得好:

用户运营的四个步骤

我们吸引用户、维系用户、服务用户、管理用户甚至培养用户,最终都是为了让用户为社区作出更好的贡献

当我们的运营层级已经不仅仅是服务用户,而是考虑到管理用户、培养用户、深入挖掘用户价值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让用户进一步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来,实现社区的自生长

  1. 我们有了核心用户群之后,我们在后续的内容运营、活动运营、产品设计中,可以有更多与核心用户的提前沟通,让他们参与到讨论中来,他们也是社区的主人
  2. 当用户有参与感和归属感之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平台去做更多的事情,比如用户自己设计的社区活动等
  3. 帮助和培养有价值的用户成为明星用户和标杆用户,让一些用户成为社区的代言人,互惠互利,共同营造社区
  4. 社区接下来如何发展,要看用户接下来要做什么

运营行为最终应当被用户行为替代,运营是社区的管理者,用户才是社区的主人

运营+:发现产品的更多可能性

没有人没听过的一个词叫做「互联网+」,之前我写「蚂蜂窝穷游竞品分析」的时候提到一个词叫做「旅行+」,所谓「+」,意味着一种配合、一种跨界、一种优势互补,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和无限的想象

其实对于用户运营来说,配合、跨界、想象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好的运营应该考虑产品的更多可能性

用户运营的四个步骤

知乎的职人介绍所、简书的出租时间、穷游的生活实验室

之前有参加过一次蚂蜂窝结伴产品用户运营的面试,当时比较紧张,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答得很不好,但其实想的很多。以结伴产品为例,之前,蚂蜂窝开发过一款产品叫「嗡嗡」,其中的一部分功能就是旅行结伴,后来蚂蜂窝的结伴板块(原来是结伴小组)、穷游的结伴板块逐渐被重视起来:改版、迭代,但都一直不温不火

甚至有时候我在想:结伴,是不是一个伪需求呢?真正走过名山大川世界各地的旅行者,要么有稳定的小团体(夫妻、基友),要么热衷于独自旅行,并不是不想结伴(并不反感),而是结伴这件事情很麻烦,会使原本无拘无束的旅行变得充满了妥协,同时我们要花费一部分精力去维护这种新建立的“友谊”,就不能全心全意地沉浸到旅行当地的生活中,这同样让人难以接受

但也许结伴产品的目标用户本就不是这种资深的旅行者呢?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那种结伴的感觉(就是那种在青旅认识陌生的朋友的愉快)究竟是什么呢?运营,不正是一方面要理解自己的产品,一方面要寻找目标用户群体吗

我的想法是:结伴,无疑是一种需求,解决的是一个人无聊、不安全、吃饭不方便等问题,有很多产品认证:豆瓣同城、陌陌、玩聚北京、Someet等。这些都是基于地域的同城聚会约伴软件,而我们要找的,就是旅行,与约伴的结合点

约伴不适合长途式的穷游,也不适合沉浸式的旅行,而我觉得有可能的一个突破点是:较艰难的户外旅行

对于旅行来说,户外算是一个小小的跨界,但是可以扩展旅行在结伴方面的可能性

户外旅行的特点是对结伴的需求很高,并且行程比较固定,不会产生结伴者行程不一引起的妥协,团队协作本身又是旅行体验的一部分。所以户外旅行很可能是结伴产品可以关注的一个运营点:比如与各地的户外俱乐部合作或引入有能力的户外旅行活动组织者,产出一些符合社区氛围的,旅行与户外相结合的约伴活动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点,也许在运营过程中就会发现更多的突破点(比如深度的文化旅行),也许,这些才是结伴产品真正的方向也说不准

上面只是个人的一点思考,并不一定是真的好方法,但想说的就是,用户运营要探索产品的可能性,用户运营并不是沿着一条路走下去(发现用户-吸引用户-维系用户-服务用户),有时候,用户运营需要的是:找到一条路,走下去。还记得那个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吗?

自我提升与探索

1. 专业性

对于垂直社区来讲,运营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也十分重要

垂直社区

知乎的运营招聘信息、果壳的编辑团队、穷游的员工列表

运营,作为距离用户最近的人,如果想与用户打成一片,那就一定需要对垂直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想带领用户打造社区氛围,那对专业知识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说是浸淫在自己的领域当中,也许也不为过(对于垂直社区的问答产品更是如此)

2. 精细化

有个词叫做精细化运营,这个词分两方面:

1)对自己的运营行为进行足够的留意与分析(用户数据指引定量研究):

精细化运营

精细化运营依赖于数据的分析,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数据本身是客观的,但被解读出来的数据一定是主观的,同样的数据由不同的人分析很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所以一定不能提前带着观点去分析
  2. 采集数据,一定是优先级比较低的事情,不能因为数据的采集而影响产品的性能和用户体验,更不能采集用户的隐私数据(虽然国内很多APP并没有这么做)
  3. 数据不是万能的,还是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2)对自己的运营内容进行足够多的细分:

精细化运营

这是来自黄老师的知乎专栏【老黄谈运营2.6】想成为年薪30W+的运营,你必须具备这4个“运营思维”的一张图片

内容作者将微博运营细化到每日每个时间段:当你对自己的运营内容有足够多的了解、准备、细分的时候,一些“神奇”的结果,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

对于用户运营也是这样:用户可以被细分到哪些类别,针对不同的类别有哪些不同的运营策略和运营手段,针对每一种策略和手段如何去优化它的体验,当把诸如此类的事情切分和做到极致之后,你的运营指标的拉升,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3. 运营思维和四两拨千斤

最后还有一些运营思维的不断提升,如黄老师的文章中提到的四点:

  1. 流程化:运营路径中的每个关键点(比如一场活动的整个流程),围绕着想要达成的结果,思考每个节点可能带来的优化、效果和可能采取的改进手段,然后对整体流程有所把握
  2. 精细化:前已备述,对自己的运营内容进行足够多的细分,对自己的运营行动进行足够多的统计与分析
  3. 杠杆化:既四两拨千斤,知乎初期的200个用户影响了整个社区的氛围,小米对种子用户超出预期的体验带来的病毒式产品传播,微博一个大V发言、热门话题带来巨大的影响力
  4. 生态化:当可以调动更多资源的时候,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运营的建设

归根结底,运营人员自己的成长也就和运营一款产品的成长是类似的:学习->思考->行动->分析和总结->不断进步->分享与讨论

利用新技术和新产品

1. Growth Hacking

大家都听过一个逼格特别高的词,叫做Growth Hacking,讲的是如何利用技术上的最佳实践来驱动用户的增长

与传统推广不同的是,Growth Hacking将用户推广的想法,直接融入到产品中去,参与产品的更新与迭代(传统的方法大多是针对成型的产品再思考推广策略)

Growth Hacking有五个过程:Acquisition(用户获取)、Activation(激活注册)、Retention(保留活跃)、Referral(推荐分享)和 Revenue(变现模式),发展到今天也有自己的一套最佳实践方法:

A\B测试、Landing Paeg优化、邮件送达率、SEO优化、自传播模式、社交平台优化等,很多方法,我们今天已经很常见了,甚至被用烂了

当然,如果一家公司中有一部分人每天都在专研这五个过程中自家产品在用户增长中的潜力的话,必然会对用户转化率、留存率、增长率有所益助,更何况这也完善了产品本身。即使没有专门的去研究这个领域,也是有参考和借鉴的价值的(比如读一读那本叫做《Growth Hacking Handbook》的书,或者看看这份PPT: Growth Hacking

2. 新媒体与新技术的使用

新媒体运营这个词已经不新鲜了:刚开始,新媒体运营可能意味着维护一个官方微博;后来呢,可能意味着人人或豆瓣的官方小站;再后来呢,可能是如今的微信公众号;再以后呢,也许是知乎专栏、Bilibili Up主、Instgram官方账号,也许都有可能吧

新媒体运营

微博的杜蕾斯、微信的逻辑思维、荔枝FM的知识派对

新的媒体和平台不总会不断涌现,无论何时,总会有站在风口上的猪。对于垂直社区来讲,就好像背靠着一座内容与资源的大山,总会有机会在各个平台一展拳脚,而更幸运的则是,还有机会碰到与自身氛围十分契合的平台,那简直不能再好!(比如心理咨询遇上了播客平台)

新产品的使用不仅包括新媒体的运营,也包括新技术的使用

新媒体运营

比如2012年蚂蜂窝推广旅行攻略使用的视频,既新颖又有效

无论是新产品还是新技术,对于已有一定沉淀的社区来说,并不一定是值得使用和探索的,但一定是有可能值得使用和探索的。每一种新的技术、产品、平台诞生,尤其是与我们相近相关的产品的诞生,都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如果有好的或新的结合点,我觉得,是不应该放过的